近日,看到某業內人士評價中國手機產業(牽涉到不少主流手機或有手機業務的廠商)的文章,其中談到目前中國手機產業和部分廠商的成功都在不同程度地向市場和用戶販賣情懷。其實此文的觀點并沒有什么問題,畢竟市場和用戶對于某些產品品牌的喜好,甚至膜拜會直接或者變相轉為實際的購買力也是人之常情。但讓人不能信服的,該文作者在論證這一觀點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即過分夸大,甚至歪曲了情懷的作用,而忽略,甚至曲解了相關廠商發展到今天的基本事實。
說到情懷(僅限在智能手機產業),恐怕玩得最到位的就是小米了,粉絲營銷或粉絲經濟(等同于情懷)就來自于最初市場和用戶對于小米情懷最具體的表現。當然,小米那時的情懷口號是:為發燒而生。業內當時配置最高的手機,最便宜的價格(相對于友商)加之當時獨特的互聯網營銷方式,造就了小米初期的成功。其實在這里,我們不難發現,所謂小米情懷背后的支撐就是產品(手機)的性價比。但隨著友商的模仿和競爭的加劇,尤其是華為榮耀的問世,小米所謂的情懷不斷被更具性價比和更開放的營銷方式所稀釋,直至小米手機在銷量上被榮耀超越。可見,中國手機廠商塑造的情懷是多么不堪一擊。
在此也許有人提出疑問,小米的手機銷量已經進入全球三甲之列,難道不是情懷在起作用嗎?當然不是。那是什么?是比自己的小米手機和友商同等配置手機更具性價比的紅米手機所致,而當初構成小米所謂情懷的“為發燒而生”、饑餓營銷早已被性價比和開放購買所取代。可以說,中國智能手機產業情懷營銷鼻祖的小米的蛻變,恰恰是情懷因素不斷衰敗的典型例證。試想一下,如果今天小米依然采用當初的情懷來營銷或者認為其會起到重要作用的話,那么首先被干掉的就是小米。而小米聰明和隱秘之處就在于,當其讓友商誤認為情懷為重時,它已然果斷回歸了產品性價比本身(就是適時推出了紅米系列手機),因為小米知道,這才是放之四海皆準而不變的用戶情懷。
除小米之外,我們再來看看華為和聯想。持情懷觀點的業內人士稱,華為和聯想走到今天主要靠的是愛國主義(最大的情懷吧)。在該業內人士眼中,華為榮耀手機采用自家海思芯片、諸多的專利等都成為華為以愛國主義(情懷)販賣手機的籌碼。其實恰恰相反,當初華為宣布手機采用自家芯片時,在業內激起的不是什么愛國主義情懷,而是強烈的質疑和抵觸。即華為自己的芯片性能是否足夠穩定?功耗是否過大?兼容性是否足夠好等。而榮耀最終在市場的熱銷證明,產品過硬且符合用戶高性價比的需求才是根本。這里我們特想讓持愛國主義觀點的人士去調查一下,購買和使用榮耀手機的用戶有多少是因為華為手機用了自家芯片,出于愛國主義情懷而付諸購買行為的?相信答案立見分曉。這里需要提醒持該觀點的業內人士,華為手機在海外市場也是依靠產品本身的性價比大賣(海外市場其實與所謂愛國主義早就沒有任何的關系了)。
與華為類似,作為中國企業國際化代表的聯想,其實一直是在國人的詬病中成長,而當年聯想最初的成功也并非源于什么用戶的愛國主義情懷。還記得“萬元奔騰”嗎?當時中國的PC市場幾乎是國外品牌的天下,奔騰PC的價格平均都在2萬元以上。是聯想以9999元打破了國外PC價格壟斷的堅冰,并開啟了中國PC的普及之路,此后聯想1+1在廣大國人心目中樹立的地位,也絕非是用戶的愛國主義情懷驅使,而是實惠(性價比更高)的PC產品。
進入到智能手機產業,還記得5年前,聯想首次發布的要挑戰蘋果iPhone第一代樂Phone推出的情景嗎?當時聯想董事會主席柳傳志的一句“這是在中國”應該是愛國主義情懷最好的詮釋,但仍難以避免第一代樂Phone的慘敗。這再次說明愛國主義情懷在追求實惠產品的市場和用戶面前的脆弱,更不會成為市場和用戶購買的主要原因。而看今天聯想在智能手機市場全球前五的排名及對于摩托羅拉移動的并購,無不是聯想通過自身創新和努力提高產品本身性價比和綜合實力積累的結果。
其實從上述事實不難發現,華為和聯想發展之初,所謂的愛國主義情懷非但沒有助力這兩家企業,反而帶來更多的是質疑和嘲諷。而他們最終獲得市場和用戶(包括海外市場和用戶)的認可,靠的恰是過硬的性價比產品本身。在此,我們確實不清楚該業內人士將華為和聯想這兩家業內公認的國際化成功的企業歸功于狹隘的愛國主義的支持是出于什么目的?是對于產業發展的無知還是嘲笑廣大的中國用戶的智商(除了具有盲目的愛國主義情懷,并以此造就了年收入接近500億美元左右的兩個國際企業,簡直是天方夜譚)?甚至從中偷換和歪曲了愛國主義情懷的概念?
不可否認,盡管我們中國的智能手機產業已經崛起,至少憑借著性價比(絕不是什么情懷)拿下了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1/3強的江山,但正是由于主打性價比,證明我們產品的品牌、品質等仍有待提高。這才是我們廠商應該追求的真正用戶情懷之所在,即用戶對于品牌和品質的高度認同,只有這樣,才能產生溢價(就像蘋果一樣),才能讓中國智能手機產業獲得與市場份額相稱的營收和利潤。而這一切的取得仍要首先回歸到產品本身,這已經是我們企業的共識,甚至是商業常識。